口碑仪器网资讯
    分离新冠毒株后,中国69家实验室为何陷入“沉默”
    发布者:orangesummer  发布时间:2021-03-22 13:15:05  访问次数:139

     2020年3月12日,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三级生物安全防护(P3)实验室收到新毒的样本,研究人员终于启动病毒培养。

      新毒的侵入机制、变异追踪、传染病研究,以及疫苗研发、药筛选等,都依赖于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。根据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不同,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分四个等级,如新毒,要在级别高的P3实验室,或者四级实验室(P4实验室)中进行。

      大多数获批P3实验室已完成前一步。分离病毒毒株;后续的研究,才能彰显各团队实力。然而,“仍没有实质性进展”。多家获准开展实验室活动的P3实验室负责人接受《财经》记者采访时说。

      1月下旬,处于新肺疫情中心区域的湖北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,已完成了病毒的分离鉴定。

      “我们是首个获国家卫健委批准,进行活病毒实验活动的P3实验室,事发紧急,与武汉P4病毒实验室打了前站。”湖北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《财经》记者。

      在一月底,又有9家P3实验室相继获批开展病毒实验活动。10家中,有7家隶属于省级疾控中心,目前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了病毒毒株的分离工作。

      广东省疾控中心于1月26日获国家卫健委的资质批复后,转天便从一例病人的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到一株新型毒;上海市疾控中心,仅用了48小时就从4份鼻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了4株新型毒高滴度的病毒株。

      浙江省疾控中心是获得毒株最多的,截至2月25日,已经分离获得15株新毒毒株,并完成了毒株的鉴定。

      病毒毒株,相当于“种子库”,“将用于病毒溯源、疫苗研制、检测试剂开发、抗病筛选、消毒灭菌效果评估等研究领域,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。”复旦大学P3实验室研发负责人谢友华说。

      在对外发布已分离毒株的消息后,各实验室便进入了“安静期”。沿海地区一家P3实验室的负责人直言,“没有什么特别的进展”。

      安徽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一名研究人员也告诉《财经》记者,“获得毒株后,启动病毒结构的研究,同时进行药筛选。但没有特别实质性的进展,对病毒入侵机制、变异的跟踪还在进行中”。

      病毒的入侵机制,是多家P3实验室豪言要攻克的目标,这项工作一旦明朗,将为设计药、抗体或疫苗,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带来效益。此前,中院武汉病毒所的研究人员,已经发现新型毒入侵时的细胞受体,与SARS病毒的受体一样都是ACE2。

      新毒的变异跟踪,是通过比对不同时期、地方的病毒基因组序列,找出突变位点,来判断病毒变异的速度。“变异的位点,对于病毒的传播有什么功能,需要多项实验来探究。”上述沿海地区P3实验室一名研究人员分析,实验中首先需要将新毒引入细胞,“病毒太大了,这项初始工作就很难”。

     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兽医学院教授ThomasFriedrich也证实这一说法,新毒的基因序列太大,拥有约3万个核苷酸,是流感病毒与HIV病毒的三倍,“在实验室中操控、改变病毒的基因时,很难操作”。

      沿海地区某P3实验室有十余年的历史,研究过SARS病毒、MERS病毒等,尚且难以开启二阶段的研究工作,对于其他7家省级疾控中心所属的P3实验室,更是难上加难。

      新毒的研究,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,只有17年前SARS的一些资料可以参考,“实验所需的细胞系库存不足,研究团队缺乏挑大梁的,整个团队过于年轻化,有的对实验的技术方法都不熟悉”。

      复旦大学官网称,该校基础医学院教授应天雷等团队,发现SARS病毒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,可以与新毒有效结合。CR3022或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新毒感染。

      “这项研究目前还在初步阶段”

      获批的实验室太少

      一款药或疫苗的研发,前期要先完成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,目前新毒的这些实验,都只能在获得批准的P3、P4实验室中进行。

      “能做细胞实验的机构太少,如果把现在筛选出来的有希望的药分子全做完,要排一个长长的队伍。”非疫情时期,药企会通过CRO(提供药研发外包服务)公司,或者直接付钱给疾控中心或医院进行生化实验,然后再找P3实验室进行细胞、动物实验。“现在情况紧急,CRO公司没有资质,而P3实验室的实验资源都是饱和的,给钱也不会做,更多是以合作的形式开展。”

      多数研发药企,不得不在P3实验室外排队等做细胞实验;同时,自己购买蛋白,进行生化实验,以尽量缩短整个的实验时间。

     

免责声明:口碑仪器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,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,或有其他诸如版权、肖像权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,并非本网故意为之,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。联系电话:0571-87774297。
0571-87774297